|
述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亚洲东部、承平洋西北边,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它因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挤压而隆起,全島地形东高西低,山脉直通島屿。因為北回归線穿過,地形與海洋情况配合影响,北部為副热带季民风候,南部则為热带季民风候,同时又有局部呈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天气特性,故而島上的天然景觀與生态系呈多样化。
简介
台灣位于中國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千米,包含台灣島(面积3.58万平方千米)、澎湖列島、绿島、垂纶島、兰屿、彭佳屿、赤尾屿。
在行政微晶瓷,區划上,台灣省全省本来共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個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個县。厥後台灣政府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為“行政院院辖市”。以後,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為行政院院辖市。别的,还设有所谓“福建省當局”,辖金門、连江(马祖)2個县。地舆人文
位置
台灣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均匀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际海上交通要道。它东临承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島,相隔约600千米;南界巴士海峡,與菲律宾相隔约300千米;西隔台灣海峡與福建相望,最窄处為130千米。
因為台灣扼西承平洋航道的中间,是承平洋地域列國海上接洽的首要交通关键。不但中國东海和南海之间来回的船只从这里经由過程,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國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经由過程。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颠末这里。
生齿
据台灣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生齿為2181万多人,加金門、马祖生齿,总数為2186万多人;生齿年增加率约為7.31%。生齿重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生齿仅占全数生齿的4%。生齿密度均匀每平方千米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间和第一大都會台北市的生齿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1万人。
台灣住民中,汉族约占总生齿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按照说话、风尚的分歧,台灣少数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家全省各地。
地貌特性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灣島中部偏东位置,形本钱島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性。台灣島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别离是中心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心山脉直通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东部最岑岭。台灣高血脂治療,島位于环承平洋地动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個多震的地域。
天气类型
台灣天气冬日暖和,夏日酷热,雨量充分,夏秋多台风和暴雨。因為北回归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台灣北部為亚热带天气,南部下热带天气,年均匀气温(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汗青沿革
远古~16世纪
远古期间,台灣與大陆相连,厥後因地壳活动,相毗连的部門沉入海中,构成海峡,呈现台灣島。
台灣初期居民中,大部門是从中國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發明了迄今為止台灣最先的人类化石,被定名為“左镇人”。考古學家认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明的“清流人”、“东隐士”痔瘡自療法,同属中國旧石器期间南部地域的晚期智人,有着配合的發源,都担當了中國竖立人的一些特征。台灣初期居民中,另有少部下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灣初期居民是當今台灣少数民族的先人。
台灣有文字记录的汗青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那时三國吴天孙权派1万官兵达到“夷洲”(台灣),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先的记叙。隋唐时代(公元589—618年)称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灣。据史籍记录,610年(隋大業六年)汉族人民起头移居澎湖地域。到宋元时代(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域已有至关数目。汉人开辟澎湖今後,起头向台灣成长,带去了那时先辈的出產技能,公元12世纪中叶,宋代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统领,并派兵戌守。元代也曾派兵前去台灣。元、明两朝當局在澎湖设巡检司,卖力巡查、查缉罪犯,并兼辦盐课。明代後期开辟的范围愈来愈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月,明代當局的福建政府和郑芝龙团体曾有组织地移民台灣。
荷西殖民时代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权势敏捷成长,起头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夫起义和东北满族权势日趋壮大,明當局处境艰巨之时,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强占了台灣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域,後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灣沦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履行强迫统治,把地皮据為已有,逼迫人民缴纳各类租税,打劫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國生丝、糖和磁器经台灣转口运往列國,攫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發了台灣人民的抵挡。1652年9月,农夫魁首郭怀一带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固然被弹压下去,但它表白荷兰的殖民统治已呈现危机。
郑氏在朝时代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创建清代政权。1661年4月,郑乐成以南明王朝招讨上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門进军台灣。郑乐成在进军台灣时,向荷兰殖民者暗示,台灣“一贯属于中國”,台灣和澎湖这两個“島屿的住民都是中國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据和耕作这一地皮”,荷兰“自应把它奉还原主。”颠末剧烈战役和围困,1662年2月,郑乐成迫使荷兰总督揆一具名降服佩服。郑乐成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克复了中國國土台灣,成為一名伟大的民族英雄,遭到泛博人民的敬佩。
清當局统治时代
1684年,清當局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灣府,从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生齿已达190万,此中大都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开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兴的农業區域,并向大陆供给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修建质料等,使台灣的经济获得至关水平的成长。这個时代,台灣與福建、广东的交往十分紧密亲密,中汉文化加倍周全地传入台灣。
因為西方列强向中國边陲侵逼,中國呈现了边陲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役时代,法军进攻台灣,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订,法军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战役今後,清當局為了增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灣划為单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抚刘铭传踊跃推广自强新政,清算田赋,增长财务收入,采辦汽船,架设电报線,设立邮电总局,制作铁路;采辦兵舰,增设炮台,设立呆板局自造兵器;建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呆板;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建西书院、电报书院,培育扶植人材。刘铭传把浩繁新式奇迹集中于一省,使台灣成為那时中國的先辈省分之一。
日本统治时代
1894年日本策动甲午战役,翌年清當局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定丧权辱國的《马关公约》,把台灣割讓给日本。动静传出後,举國同愤,否决割台;台灣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灣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抵挡日本的强占,對峙了5個多月的战役,历经巨细百余仗,使日本侵犯者支出了惨痛的价格,但终遭失败。从此,台灣沦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灣人民从未屈就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早期,以农夫掉髮治療方法,為主体的抗日武装举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厥後,文化协會、公众党、共產党等还组织带领了抵挡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當活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变乱“,中國人民起头了全民族的抗日战役。在抗日战役时代,很多台灣同胞回到故國加入抗战,為抗日战役的成功和台灣的规复作出了进献。1941年12月承平洋战役暴發後,12月9日,中國當局發出《中國對日宣战书记》,明白昭告中外:“所有一切公约、协议、合同,有触及中日之间瓜葛者,一概废除。”
主权回归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颁布發表无前提降服佩服。中國人民颠末8年勇敢的抗日战役,终究克复了台灣。台灣同胞眉飞色舞,庆贺回归故國。10月25日,联盟國中國战區台灣省受降典礼于台北举辦,受降主官代表中國當局宣布:自本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邦畿,所有一切地皮、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权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归中國主权统领之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