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場輸不得的衛冕者保衛戰,擂台上王者,是被視為台灣傳統產業轉型的模範生自行車產業。现在,它正面臨15年來最詭譎的產業經營變局!
攤開經濟部資料,台灣自行車成車出口量與出口值,從最岑岭的2015年到2017年,短短兩年間量縮近4成、值跌近3成,且未見止跌跡象;2018年前7個月,累計出口量持續阑珊約46%,出口總金額也有約17%的跌幅。
不僅如斯,台股自行車三雄庞大、美利達、桂盟,2015年最高點迄今合計市值腰斬,3年蒸發逾1100億元。模範生產業為何堕入重度阑珊?原來台灣自行車在過去三年,相繼遭受三股強勁逆風襲擊。這三道逆風由近而遠,第一道恰是戰火密布的中美貿易戰。
關稅大戰,打亂遊戲規則
9月28日在自行車聚落台中登場的「自行車週」,展場进口一張黑底藍字的海報,流露出台灣自行車產業的集體焦慮!除用大寫粗體字寫著「Overcome Trade War(戰勝貿易戰)」,副標題的訴求是,「在中國生產主結構,然後在台灣完成組裝並出口」,以避让美國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藉此吸引海外買家來台採購。
自行車和所有台商製造業一樣,擅長「台灣研發、中國生產、全世界行銷」的结构,據估計,台灣所有自行車廠(含成車與零組件),有超過7成都在中國設廠。而每一年,中國出口自行車產值有2成來自台商,故台商成為中美貿易戰首當其衝的受災產業。
不僅如斯,台商必要擔心的還有歐盟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圍堵。歐盟委員會自本年7月20日起,對庞大自中國出口的電動自行車課徵的反傾銷稅,從先前的6%晋升到27.5%,這也讓台灣自行車產業面對的貿易關稅壓力,更較其他產業來得繁重。
電動單車,最賺錢的腦袋變別人的
就像特斯拉殺入汽車產業,自行車產業也面對產品典範轉移,2017年從歐洲爆發的電動自行車(e-bike)商機,德國機電大廠博世(Bosch)饰演橫空搶走產品規格話語權的程咬金,遭受隔行掠夺是第二道逆風。
深耕電動自行車21年的菲力工業總經理簡敬修指出,德國博世早在5年前,就挾著長期在汽車產業累積的技術優勢,跨界搶進電動自行車节制系統、馬達與電池這三個最焦点領域,美利達也採用其系統。
「最賺錢的腦袋變成別人的,台灣只靠買別人東西來組裝、拉高售價,就算出口產值是以提高,錢還是別人賺走,這樣的數字只是假象罷了。」一名自行車零件廠主管暗里如斯評論。
同享模式,以租代買壞行情
第三道逆風,則是同享單車的駭入。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传授劉仁傑指出,台灣自行車產業是這波同享單車最明顯的受害者。
美利達副總經理鄭文祥說,本来美利達在中國市場一年銷量達100萬輛,庞大更高達200萬輛,但同享單車突起後,美利達到本年上半年為止,中國銷量大約已跌掉3成,「我信赖同業狀況也差不了几多。」他暗示。
深刻中部自行車聚落,採訪超過十多家指標業者,我們發現逆勢突圍的3個關鍵。起首是跨國境结构新產地。比方庞大在荷蘭設物流中间、在匈牙利蓋新廠;美利達則運用德國閒置地,直接擴建電動車組裝線。
其次是跨領域找異業商機。比方全世界最大鏈條廠桂盟,購併福斯汽車供應鏈旗下部門,搶進汽、機車鏈條市場。腳踏板大廠鋐光,則跨入電動機車與矽膠生醫质料。
最後則是跨營運學賺办理財。庞大輸出台灣YouBike系統與办理經驗至福建省泉州市等海外都会,建置同享大众運輸服務
台灣自行車產業,過去歷經代工轉品牌、產業外移浮泛化等屡次衝擊,卻總能在危機中不斷升級轉型,締造自行車王國的隽誉與強韌實力。回顾來時路,哪一次不是逆風越大、飛得越高越遠,誰敢說台灣自行車在新變局中,沒有再次破風突圍的勝算?
【更多報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