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旅遊指南論壇

標題: 台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兩岸緣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19-4-26 18:41
標題: 台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兩岸緣
在外表演時,陳錫煌總會帶上一尊“田都元帥”金身,開演前一定會用三炷香乞求順利。這名布袋戲大師家的供桌上,還有一尊從天花板垂到桌面的鍾馗懸絲傀儡。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发源於福建,重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潮州等地流傳,後由來臺先民帶入寶島落地生根。傀儡戲則指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有上千年曆史。在,兩者交集未几,陳錫煌家卻是很是獨特的破例,在兩岸木偶藝術史上寫下首要一筆。

陳錫煌生於1931年,隨母姓,他的父親李天祿是“亦宛然”掌中劇團的班主,曾參演侯孝賢導演的多部電影。雖出自布袋戲世家,但陳錫煌和弟弟李傳燦幼年時曾隨渡海來臺的傀儡戲藝師張國才學藝。

1988年,李天祿看到泉州木偶劇團黃奕缺的提線木偶演出錄像,嘆為觀止,當即決定讓兩個孩子回渡海峽拜師。據李傳燦回憶,父親曾説,當布袋戲演師,必定要會演傀儡戲。

黃奕缺生於1928年,13歲學藝,1952年参加泉州木偶劇團,後不斷創新懸絲木偶製作和演出藝術,成長為一代木偶大師。在兩岸木偶劇界,流傳著“泉州有個黃奕缺、有個李天祿”的説法。

1990年,泉州木偶劇團請出“戲神”田都元帥,為陳錫煌和李傳燦舉行正式拜師儀式。據記載,閩臺民間信仰的“田都元帥”原名雷海青,福建莆田人,是唐玄宗時期闻名的宮廷樂師,至今仍被戲劇界、音樂界奉為祖師爺。

跨海師從黃奕缺時,陳錫煌和李傳燦都已经是布袋戲領域頗有影響的藝師。黃奕缺言傳身教,天天親自傳授提線木偶絕技,臨別時贈送了親自雕镂的戲偶給兩個门徒。

此後,兩岸木偶界的来往日趨頻繁。李天祿、陳錫煌和李傳燦都屡次赴大陸表演交换。黃奕缺也兩次率團來臺巡演,且場場爆滿,不少觀眾沒想到大陸的木偶戲如斯出色,“追著劇團到處跑”。

1998年,李天祿归天,黃奕缺專程前去送別。2007年,黃奕缺去世,陳錫煌和弟弟也趕往泉州弔唁。

2009年,陳錫煌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其時已79歲高齡,顯見他對布袋戲傳承的熱忱。

據門生陳冠霖介紹,陳錫煌在傳藝過程中會談起當年在泉州學藝的旧事,传授風格跟黃奕缺頗有默契。傳統的布袋戲和提線木偶戲皆用閩南語表演,劇目多改編自歷史傳奇故事,不少口白是文言文,為減少語言障礙,陳錫煌和黃奕缺一樣都在晋升戲偶表現力上不断改进。

傳統提線木偶至多16條線,為讓演出更傳神,黃奕缺逐漸把線加到36條。他演出代表作《馴猴》,十指自若操控提線完成勾、挑、提、抽等動作,讓木偶能彈吉他、跳迪斯科、騎自行車。而陳錫煌的掌上布偶則能自若地用雙手帶著折扇,花旦能從容撩起長髮,流暢灑脫,一氣呵成。

比年來,隨著藝術市場的變遷和人們欣賞習慣的改變,的傀儡戲日漸衰落,但布袋戲仍有必定的群眾基礎。陳錫煌致力推動傳承的緊迫感從未減低,這也與師傅黃奕缺暮年的心情如出一轍。

陳錫煌曾和科技大學團隊互助,通過伶俐手套記錄他操作戲偶的手勢,保存将近失傳的操偶技藝,並設計交互式體驗遊戲讓公眾體驗戲偶操作。

他還通過劇團每一年主辦的“大師工坊”課程,面向布袋戲愛好者授課。本年的課程以經典劇目《武松打虎》為主題,分為工藝製作、後場音樂、戲偶操演和刀兵道具四班,每週一課,讓學員能在近半年裏全程參與一齣戲的創作過程,並在期末進行公演。

64歲的蔡师长教师是資深戲迷,曾參加“大師工坊”,跟著陳錫煌學習製作戲偶帽子,現在已能刺繡精緻的金聰笠。

现在雖年龄已高,但陳錫煌仍堅持親自指導年輕演員排練,示範起武打段落伎俩乾淨爽利、虎虎生風。在家的時間,他也可能是用來製作戲偶或縫製戲服。

陳冠霖説,受師傅影響,劇團年輕人也對布袋戲的源流都很感興趣,會主動领会這一傳自豪陸的傳統藝術的歷史。(記者賈釗 陳鍵興)




歡迎光臨 台灣人旅遊指南論壇 (http://sogds.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3